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80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12篇
建筑科学   56篇
轻工业   25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0篇
冶金工业   84篇
自动化技术   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田航  李丹 《包装工程》2022,43(20):162-168
目的 从科学哲学的范式观点来观察产品设计行为的演化轨迹,通过案例分析范式破与立转化关键期的产品特征,探究其演化的逻辑与内生因素。方法 选取具有快速迭代并被广泛接受的行业产品设计作为案例,分析其强代表性的产品设计基本特征,利用新旧设计相互对比的分析方法,对行业范式转换期间产品迭代前后的设计行为进行分析,探究其内部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结论 设计行为中范式的转化具有内生结构动力,这种内生结构动力表现出推动式的层级关系,首先基于高维度叙事框架下的功能述求,继而推动产品行为述求与内容述求的循环,最终表现为产品的外观特征。通过对演化内生因素的分析建构产品设计行为菱形逻辑架构,为以后的产品设计行为提供参考或启示。  相似文献   
72.
马建英 《包装工程》2023,44(14):323-326
目的 探索包装设计中的故事性元素所呈现的特征及融合创新的有效策略。方法 受当前消费环境的影响,产品包装开始越来越强调一种意境,以增强艺术性和感染力,满足消费者的情感诉求。对包装设计的这一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包装设计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现进行重点关注,引出故事性元素与包装设计融合创新的几方面优势;对故事与故事性设计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并从整体视角审视其融于包装设计的可行性;基于这一基础,提出了故事性元素在多元形式、多元叙事和多元互动三方面的创新实践路径,论证故事性元素在包装精神厚度上所存在的价值与现实意义。结论 故事性元素是包装设计的一种心理引线,既可以促就与众不同的包装风格,又可以在视觉层面展现产品的深层内涵与价值,促成包装与消费者的情感交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相似文献   
73.
涂先智  王昆 《包装工程》2023,44(2):365-371
目的 用讲故事的设计方法讲述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发用户的情景体验和情感共鸣,提升数字博物馆的文化体验。方法 以叙事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用户、博物馆文物资源和叙事设计三者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角色代入类叙事设计模型,并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个案展开设计实践。结果 角色代入类叙事设计通过博物馆文物故事来确定叙事主题,用视觉元素和多元形式内容来搭建叙事空间,由用户通过界面交互主导故事情节设计,从而建立用户对文化情境的深度感知。角色代入类叙事设计能从用户的感知层面和情感层面提升数字博物馆的文化体验。结论 角色代入类叙事设计能实现数字博物馆文化体验在感知深度和参与效度上的拓展,其核心是对用户的感官认知和情感体验的洞察和满足,为当下数字博物馆的开发与优化提供新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74.
陈羽  陈玥颖  张瑞秋 《包装工程》2022,43(16):311-317
目的 在叙事设计的指导下,对古籍数字平台的设计要素与设计策略进行探索,旨在缩小古籍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建立可持续的文化信息沟通渠道,使古籍内容更容易被理解。方法 通过对叙事设计理念的深入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实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总结出古籍数字平台叙事设计思路、叙事设计要素及具体的叙事设计方法,最终通过Kano模型进行设计要点需求重要性验证与优先级排序。结论 古籍数字平台作为发掘、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需要运用设计思维提升其人文向度。基于叙事设计理论及古籍数字平台建设的共性,提出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场景、叙事呈现形式四大设计要素,并在此框架下延伸出具体的叙事设计方法。拓宽了叙事设计的应用领域,有助于古籍文化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75.
孟刚  孙颖  胡斌 《包装工程》2022,43(24):392-402
目的 以江南文化为语境载体,从视觉叙事的理论视角切入,探寻当代平面设计的中国语言。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平面设计方法的创新。方法 在系统研究梳理视觉叙事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以江南文化为衣钵的江苏平面设计作品视觉叙事的基本特征,其次剖析了海报、书籍作品视觉叙事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并从叙事内容,情节设置,表述途径,视觉设计4个维度构建模型。最后总结出从文字、图像,以及文图结合的设计叙事策略。结论 通过对“寻计江南”平面设计展作品的叙事策略、模型的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出视觉传达叙事的设计策略,对当代的平面设计创新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6.
颜廷旻  陈子禾  王璐瑶  李轶南 《包装工程》2023,44(8):368-374, 390
目的 探索叙事理论在校园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方法,提出基于叙事的校园文创设计模型,设计开发凝聚校园文化特色的产品,从而丰富校园文创产品的种类,传递校园文化的价值与影响力。方法 对叙事理念引入校园文创进行可行性分析,对高校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梳理,进而探索出校园文创叙事设计流程,从叙事主题的确立、叙事情节的表达、叙事修辞的运用、叙事途径的选择与叙事目的的实现五个方面构建校园文创叙事模型,并进行校园文创产品设计实践。结论 将叙事学引入校园文创设计,应用叙事模型指导的校园文创产品可以更好地引发用户情感,传播与交流校园文化,成为诠释校园文化的重要媒介,为校园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步骤参考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7.
李文嘉  高瑶瑶  张再瑜 《包装工程》2021,42(20):381-388
目的 乡村文创产品正进入品牌化、体验化的新文创时代,需要充分关注乡村文创产品的审美体验、意义体验和情感体验与社会价值,亟需运用整合思维进行知识转换与开发文创赋能的新角度与新思路.方法 借助认知叙事学视角探讨乡村文创产品的叙事属性与认知机制,从叙事话语层、叙事视象层与叙事意象层3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乡村文创产品设计中叙事话语层次,重点阐述了乡村文创产品语境全聚焦叙事、语象内聚焦叙事、语义外聚焦叙事方法.结论 从序列结构、触发点、叙事场等角度提出乡村文创产品的设计叙事创新策略,为乡村文创产品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叙事解释框架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8.
服装产品不同特征的感性评价之间常常存在相互制约的共线性关系,为建立它们之间的量化关系,以17件羊毛衫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现场问卷得到30名成年女性对羊毛衫整体印象及9种特征的感性评价数据,使用岭回归方法建立羊毛衫多种特征与整体印象感性评价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显示,羊毛衫9种特征对整体印象感性评价的影响权重排序为:大身平整度、弹性、蓬松度、尺寸比例、领口形态、下摆形态、起毛起球、磨损程度、袖窿接缝平整度,它们之间的岭回归方程拟合精度为0.977。该结果不仅可以帮助产品研发企业精准定位消费者的关注重点,而且可预测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感性评价。研究证明了岭回归方法适用于建立具有共线性关系的服装感性评价的量化关系,可广泛应用于不同产品的感性工学研究。  相似文献   
79.
龟兹石窟的因缘佛传图是一类以坐佛为中心,通过佛周围人物表现情节内涵的故事画。这些壁画反映出古龟兹人拥有高超的图像叙事技巧,画面看似千篇一律,实则表现了不同的佛经故事。按照角色与情节关系的深浅,本文将因缘佛传图中的人物分为四类。这些人物的排列具有一定规律性,其中主要人物多位于佛陀视线之下,与情节叙事息息相关。人物活动的场所大都为单一空间,但有时画家也会运用“多景叙事”,增加附属空间来表现更丰富的情节。同时,画面角落或边缘处还包含一些隐秘的细节,成为推定故事题材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0.
ABSTRACT

This paper reports an extension of the program MEXICA, an automatic plot generator. The purpose of this project is to build a framework that permits study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MEXICA’s processes, its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produced narratives. We describe a methodology to analyse the features of the agent’s knowledge-base, to further establish correlations between such features and a set of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les that they produce. Next, we make use of those correlations to forecast some properties of the future tales to be developed by different MEXICAs agents with different knowledge-bases. For this task, we introduce the S-graph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imilarity and organisation of the knowledge-structures. The results we obtained indicate that we are able to correctly forecast some of the features of tales to be produced; however, much more work is requi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